常有人说香港是文化沙漠。这块竟然会出现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“文化沙漠”,到底是出自主观想象中的图景,还是经过实地探访后的存在呢?
前不久,我有机会在香港逗留了一段时间。在烟雨迷蒙的季节里品味这个城市,分辨它的文化,捕捉它的气质与精神,这很费力,但很有意思。
三月的香港到处是雨,雨中的香港到处是文化。37个图书馆,300多万本图书,20多万部视听资料侍候港人的精神。大会堂、香港文化中心等文化场地每年有3000多场演出,愉悦港人的耳目。另有香港视觉艺术中心,茶具文物馆,博物馆,艺术馆,民俗馆,太空馆,科学馆……真是处处有文化。
就连香港赛马会,也每隔15分钟播放一次马会的介绍性影片《香港精神》。本来,流行香港的赛马与麻将被人称为香港的马文化和雀文化。然而这里即在倡导着香港精神。这是一部默片,屏幕上充满了飞奔的马,英武的骑师,狂欢的马民。在这跃动和欢呼之中,奔跑出的是一个灵动又执着的香港。据说,600万香港人均每年用七八千元投注赛马。在一个马季里,政府和马会收税和抽水所得上百亿,而《香港精神》却在大笔的金钱中凸显出来,成为一种文化。
据考证,中国第一份报纸出自香港,那是100多年前的事了。现在的香港充斥着报纸,600多万人的香港,有日报60多家,期刊近600家。一份报纸三、四十页,百多个版。装在塑料袋里,忙的人拎着上了汽车,闲的人拎着就进了公园。公园的长廊上到处散落着报纸,有人看报纸之前还郑重其事地戴上一副塑料手套,其时,神情庄重,大有开卷之前沐浴更衣的风范。但其实,他们只是不让铅墨弄脏了手。举起报纸,目光匆匆划过政治、经济、文化,最终与股经相遇,还有马经、波经、凶杀、车祸、明星追踪、私人秘闻……这才是很多香港人大快朵颐的所在,因为今天对报纸的一份关心,明天就可能成为马会上发财的机会。
至此,文化成了追逐利益的手段。从文字到财富,路径很便捷,正是书中自有黄金屋。在香港,追踪一个文化事件,最终总是能找到商业的根源。打开文化的外衣,发现商业常常既是起点,也是终点。有人把这种文化命名为工业文化,当文化被商业所渗透的时候,文化只是形式,商业才是目的。
所以,在香港看文化,看着看着,就变了味。有个漫画家,画市井漫画,竟画出了商业集团和上市股票。另外,香港有个大文化人,散文写得奇崛深厚、优雅从容,风靡香港又北上内地。可是,忽闻其人被商业买断,受聘一家报纸,年薪几百万,什么都可以不做,只要你是我报纸的人。
这消息让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。当然文化人有钱是很好的事,有了钱后他可能仍然是文化和思想的源头所在。但隐约之间总觉得有些异样,似乎他不再是一个资深报人、散文家,其第一标志和责任是一幅广告,像香港岛上片片森林般楼房上的巨幅广告,它的精致与美丽可以直接折合成产值和利润。
香港是个商业社会,个人是微不足道的,而商业所向披靡,文化之于商业,像一个失守的球门,也许从来就没有被正经地守候过。在香港我走访了多家媒体,它们的政治倾向和报业风格各有不同,但有一个规律可以很快找到,就是当文化单独面对社会时,它的力量是那么单薄,只龟缩在一个个小小的角落,而当它和某种资本与商业运作联系起来时,文化才气势恢宏起来。
所以,在香港,商业想介入文化,就很有些轻而易举、手到擒来的意思。1995年,正在红红火火的香港报业忽然就被一个商人搅得天翻地覆。一位老板对香港报业的介入引起了香港报业的一次大地震,余震至今还没有完全消散,带着血腥味的恶性竞争使许多家报纸倒闭关张。香港报业的次序瞬间被打乱,香港报业的风格也在迅速改变。老板报纸不仅介入了文化,还占领了文化的潮头,领了一时的风气之先。
在街头看香港人走路,都是目标明确,行色匆匆,绝无内地人的闲庭信步,此心悠然。他们要在最小的时间成本里得到最大的金钱效益,快节奏已使香港成为世界上精神疾病发生率最高的地区。所以,香港人才在工作之余渴望最大程度上地轻松自己,让绷紧的神经得以恢复。于是,他们制造了不计其数的搞笑片,然后,又在影院里十分主动地笑起来。这时候,是没有人愿意承受思想的重量的。
所以,在内地的一些认真的作家声称要用生命去写作的时候,香港很多作家正在大规模地生产文学。先是有日写万言的作家,后便有日写二万甚至更多的作家。倪匡就是这样的多产者,他不用构思,摇笔就写,一天同时写12本连载小说,一年出书300多本,这时候,文学是不是有点大生产的味道了?
文化,文学和商业,生产就是这样在香港多雨的季节里沾连和渗透着,让人将信将疑,难解难分。文化有时就像飘来的一阵雨,似有似无,让人觉得香港百分之百就是个商业社会,金融和商业的大厦占去了香港太多的地面和空间,文化就像香港的绿地一样少。但同时,香港的商业又处处蒙上一层文化的色彩,商业有着一种文化的浸润,让人看着舒服,觉得文明。
这是一种大众的、生活里的文化,被裹挟在资本的运作里,消化在强大的商业社会中,作为商业的副产品,回馈给民众。它没有精英文化的生僻艰涩,很好消受,不必揪着自己的头发,悬梁刺股,努着心智、怀着几分悲壮去接受它。它轻松,即时,招之来,挥之去,有些喜剧性,让你谈笑之间,就享受了文化,消费了文化。
它们是文化吗?很多人嗤之以鼻,所以,香港总也摘不掉文化沙漠的帽子。但你说它就不是文化,似乎也不能,只是它和你的文化不一样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,它是另一种文化,另一种社会产生的文化。我们与其鄙视它,不如正视它;与其拒绝它,不如了解它。
更何况内地也正一天天接近这样文化的氛围,随着文化的普及,商业社会的发展,大众文化越来越充斥日常生活,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就越来越明显。那么,就让它去和商业一起跳舞吧,从某种程度上,它也是一种服务业,只不过服务的对象不同。